天辰平台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1954年↩️,天辰平台(時名華東化工學院)成立了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開設了化學工程、機械工程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隨著國家高等教育體製的改革,2000年💪,獲教育部批準試辦天辰平台👶🏼,並於2004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天辰平台💏。標誌著學校研究生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在過去的20年裏🏊🏽♀️,天辰平台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學校不斷加強研究生培養體系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學科設置涵蓋理👩🏽🚀、工、農、醫、經、管🧑🦽🕵🏿、文、法🤒、藝術🌉、哲學💓、教育、交叉等12個學科門類🚣♀️。現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
學校持續開展研究生教育領域政策改革和實踐探索🧞,積極推動科研創新,鼓勵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創新創業實踐。同時♠︎🎧,還加強了研究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為研究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下一步,學校研究生教育將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深化人才培養機製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不斷完善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求的一流研究生教育體系,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華理力量。
學位點基本概況
天辰平台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958年,當時原華東化工學院創辦了國內首個化工自動控製本科專業。1962年自動控製專業招收研究生,1965年化工自動化專業招收研究生,1981年工業自動化專業獲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1985年成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自動控製學科評議組歷屆成員單位🍺,2001年獲準建立控製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2003年獲準建立控製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學科獲準為國家和上海市重點學科🧗🏻🧚🏿♂️,2012年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學科獲準建設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2017年過程工業智能製造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學院現設有控製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一個電子信息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同時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一個包含4個專業方向的電子信息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學位點依托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製基礎科學中心、國家流程製造智能調控技術創新中心、工業控製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能源化工過程智能製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石油化工行業智能優化製造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業智能優化製造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上海市工業智能與智能系統前沿科學研究基地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並與多家行業龍頭和骨幹企業建立了長期、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有力支撐了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迄今為止,學位點已培養博士生400余名🙍🏼、碩士生4000余名,為自動化、計算機、電子與通信領域輸送了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師資隊伍建設
學位點擁有一支學術造詣深厚📦🫴🏽、人才培養經驗豐富的導師隊伍。現有博士生導師30余名,碩士生導師110余名💄。師資力量中包括院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青年高層次人才30余人次,各類省部級人才計劃入選者80余人次。學院還擁有全國黃大年教師團隊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近五年來🧖🏿♀️,學院圍繞工業智能、人工智能與新材料、能源動力、生物醫藥、工業設計🤎、城市安全等領域的交叉融合🧔🏼♂️,積極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300余項👨🏿🍳,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30余項🧎🏻♀️💨。學院教師出版專著20余本,發表高水平論文2000余篇,授權專利200余項,軟件著作登記400余項💅。近五年學院科技到款總額超過四億元。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全國黃大年教學團隊
交叉人才培養
學位點依托自身在信息科學領域的深厚積澱𓀕,積極融合化學工程🪬、生物工程🧑🦲、經濟學5️⃣、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優勢資源,構建了多維度、深層次的交叉學科培養體系。在招生環節,學院率先打破學科點的傳統界限,實施靈活的跨學科選擇導師政策,吸引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優秀學子加入💆🏽♀️,為研究生教育註入了新鮮血液和多元思維。
在培養過程中,學位點註重課程設置的交叉性與前沿性✧,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邊界,促進學科間的知識融合與滲透。通過組織跨學科學術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搭建師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跨領域合作能力。
此外,學位點還積極與企業👨🏻🔬、科研機構及國際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國際化交流平臺。通過參與實際項目研發、國際聯合培養𓀘、海外訪學等方式,學生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交叉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培養出既精通信息科學又具備跨學科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博士點的設立為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博士點建立以來,錄取人數逐年遞增,2024年錄取30余人。本博士點匯聚了一支由知名學者🤳、領軍人才和青年才俊組成的導師隊伍。他們不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還以開放包容的學術態度和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引領著電子信息學科的發展方向。
豐富多樣的研究生招生宣傳活動
教育教學成果
學位點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不斷探索與實踐☕️,榮獲國家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4年,學位點獲批研究生一流課程項目建設4項📓,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項🙁,研究生“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項目2項👱🏻♀️,出版研究生教學用書4本。
學位點鼓勵研究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通過各類競賽提升創新能力。2022年,學院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銀獎🧎♂️,一名博士生參與的課題獲評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23年🧑🏻🦯➡️,學院研究生共獲得國家🦹🏼、省市級以上競賽獎項23項🪝,20余名研究生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學位點持續推進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超過百名同學入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百余名學生成功申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博士研究生杜培浩連續2年入選“張江樹優博”前期培育計劃,並於2023年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天辰平台優秀學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一等獎等榮譽。博士連讀研究生楊孟平,從走出大山到回歸家鄉,致力於教育助學事業。自2015年至今,他帶領團隊深入5個村莊的7所學校,累計影響和幫助了2000多名學生。因其傑出貢獻,楊孟平被評為2022年上海市閃光青年,入選2021年團中央·揚帆計劃實習項目,並被評為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2019年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等榮譽👳🏻。
楊孟平的優秀事跡被新華社、青年報、勞動報、解放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和宣傳
END
信息來源: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編輯😷🛍:薄荷